石家庄2022年合法公墓最新价格表

现代墓园建设与我国的传统墓葬文化

  • 2019-03-02 15:08
  • 167
【摘要】2019年3月2日,远古华夏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谱写着中国墓葬文化史。一个墓穴,或以石冢为标记的坟丘,或是一处集体安葬的古冢园林,成为地上显而易见的人工地标景观,

2019年3月2日,远古华夏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谱写着中国墓葬文化史。一个墓穴,或以石冢为标记的坟丘,或是一处集体安葬的古冢园林,成为地上显而易见的人工地标景观,活着的人会时常回到这些安葬地点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是抚慰他们的灵魂。中国人避讳言死但又极其注重对死者的纪念,这个古老而又执拗的传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给今人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

一、生死观

生死观

生死观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悼亡妻的词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华夏文化是以求生为核心的文化,人们怕死却一直被死亡镇压与征服,以至于那些让人必须与死亡面对面的场所,从医院太平间到殡仪馆至坟场,只是一种让人短暂停留祭拜的空间,活着的人无事肯定不会去坟茔地转转。悼念死者、埋葬死者的地方并不令人恐惧,恐惧的是人所想象出来的亡灵鬼魂作祟文化如此深入人心,让人从小就无法逃脱对于这些场所的负面情感。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产生一种观念:“思维和感觉不是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之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联系体,坟墓便是这种联系的物质体现。坟墓究竟是为谁而设?多半是生者为死者所决定,但是坟墓景观其实包含生者与死者之间、生者与生者之间,以及一个社群自身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外人观察生者对死者的安排,尤其是墓地的形制景观,常作出道德判断或各种评述,因此墓地也变成一种社会关系或地位的表现。

一般人害怕接触死人,对于陌生者的坟墓,一般回避,不主动接近。对于熟识的死者,则可能由其生前的评价,决定要不要经常性接近。痴情的丧偶者,往往在爱侣过世的几年内,经常到坟前忆往神伤。但另一方面,那些宗教圣徒、得道高人的遗物、遗骸、坟墓,却因为信者认为充满灵力,可以造福后人,而经常前往膜拜。帝王的陵寝更是权威、国势的象征,被该朝代的国家机器时时守护,甚至加以神化,引导人民祭拜。

二、传统土葬的哲学诠释及形制特点

入土为安

入土为安

(1)“入土为安”的信念

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受传统居住环境、儒家思想、佛教道教、传统礼制、风水文化等的影响深刻。汉族尤其重视土葬,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同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我国中原的广大地区,土地肥沃,农业文明悠久。人们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死者必须埋入地下。“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我们常用的汉字“葬”,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树枝,上面洒些土,种上纤草。《易经》中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后来的不少学者均从理论上阐释了这一习俗。他们认为:“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所以死后要归于土,又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所以“葬者,乃五行之返本还原,归根复命,而教化之变达也”,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所谓“入土为安,落叶归根”成为汉人的信念,影响至深。二是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感。“生命是从泥土中来,再回泥土中去”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汉族崇尚黄色,历代帝王以黄作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居于中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土葬符合汉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入土为安”土葬之俗,长期因袭。三是对封建制度而言,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只有土葬才能长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地位,活人对逝者遗体的尊重,也是把人与人活着时的社会关系延续到死者去世后。人们如何对待死者遗体、作如何的处理,也表示生者对死者有着何种程度的最后责任。通过修建墓体、墓碑、石人、石兽、附属建筑,种植墓地植物,在墓前进行各种象征性的纪念活动,表示生者对死者的追悼之情,满足宗法政治的需要。

一般来说,人死后用一口棺材殓身或者直接埋入土中,这属于墓葬或土葬。但很多少数民族有一些奇特的丧葬形式。比如说“巴人悬棺”属于洞穴葬。藏族人死后,依死者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采用天葬、水葬、火葬、土葬或塔葬的形式。普通人都采用天葬,塔葬只对高僧,是将大师们的法体经过防腐处理放入塔内或将骨灰及舍利子装入塔内。灵塔用金银及各种宝石装饰,极尽华美。火葬主要是对一些有地位及成就的僧人。天葬是藏族的古老风俗,人死了以后,邀请自然界的鸟类(主要是鹰鹫)来啄食尸体。藏族人民认为灵魂不灭,肉体只是躯壳,与其让肉体自然消亡,不如布施给另外一种生命,从而使灵魂得以解脱。从某一种意义上讲,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藏人显得从容,豁达,合乎自然。死了让鸟叼去,让鱼吃去。就像一棵大树倒下了,腐烂成泥,又去养育滋润别的花草和树木,何尝不是生命的继续和延伸。

(2) 传统土葬的形制特点

土葬形制依字面的分类则计有墓、坟、封、冢及丘不同的称谓。“墓”是指堀圹埋葬棺柩,积土与地平,不封不树者;“坟”是指封土且树碑,坟的本义是高高的土堆,堆积土高起之墓;“封”的意义与坟同,然制度等级不同于坟;“冢”乃大坟者,也是高高的土堆;“丘”乃大冢者。王公为丘,诸侯为坟,庶人为墓。然而演变至今,坟、墓为人们所惯用,2 字已经没有区分了,坟墓成为对于埋葬之处的总称。死后墓葬能够称之为“林”的只有圣人。我国有2 位名人的墓葬称为“林”,一位是武圣关羽,在民间,黎民百姓都是把关羽作为神圣帝君来敬仰崇拜的。位于洛阳市城南的“关林”,既有历代帝王追封,又是关羽首级埋葬之地,因而规模宏伟,形势壮观,殿宇堂皇,隆塚丰碑,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另一位是文圣孔子,其葬地是曲阜的“孔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三、传统墓葬景观的现代意义及发展

石家庄古中山陵园墓区

石家庄古中山陵园墓区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墓地已由处理骨灰或遗体的主要功能演变为多功能的纪念景观集合体。充分认清墓地的功能意义对于传统墓地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及现代墓地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 墓葬景观的现代意义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墓地作为一种传统的纪念性景观,凝聚着古老的文化和信仰并能反映出时代的特色,成为人们最为崇敬和关注的场所。就绝大多数人而言,不管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百姓,一生都或多或少地为社会留下了精神、物质财富。墓地是他们人生的归宿,也是他们的纪念形式。每一个地方都有值得纪念、缅怀的名人和普通人,精心设计其墓地景观,体现他们的贡献和价值,适当地加以宣传和策划,不但可以起到纪念的作用,而且可以激励后人更加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增强使命感和为后代留下财富的荣誉感、责任感。在城市中,一些知名人士、革命烈士安葬的墓地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自然景观。在这些地方,人们往往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逝者、教育后人。俄罗斯的新圣母公墓,以其雕塑艺术而闻名于世。除了栩栩如生的墓主塑像,让人感觉只有艺术的存在而毫无恐怖之感,令人觉得死去只是躯体的消亡,而精神却随墓园雕塑长存于世;罗马尼亚拥有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快乐公墓”,每块墓碑上都刻有死者生前一段有趣的故事或其最喜爱的最幽默的一句话,其中不乏精彩之作,读之令人叫绝。对死亡都能一笑置之,足见罗马尼亚人的乐观开朗。也正是如此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慕名而至的游人。

(2) 传统墓地园林化发展

墓地是人文景观,墓地园林化是我国墓地建设必由之路。在欧美,墓地是园林的一个类型,著名的墓地是旅游胜地。王蒙说过:“也许你想不到,在我们的1996 年欧洲之旅中,一种温馨的经验,乃是徜徉在一些墓地里。”随着时光的流逝,墓地早已失去了其最初的功能,像法国的拉雪兹神父墓园、美国阿灵顿墓园等,其一草一木、一亭一碑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审美情趣,都以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墓地建设成为现代园林需体现以下3 个方面:

墓地由单一性向多功能转变。墓地最原始的功能仅仅是作为存放死者遗骨或收存骨灰的地方,当然也是供亲人凭吊以寄哀思的功能性场所。然而,土地需要节约,资源需要整合,环境需要改善,社会习俗需要更加健康文明,种种需求的产生促使现代墓地的产生。现代墓地应集殡仪馆建筑、各类墓地、纪念性建筑于一体,既是墓地,又是公园,可承担凭吊、观赏、游憩、社会交往等各类活动。

墓地从人文意向转变为人文景观。由于时代的禁忌以及人们对生命特定部分死亡现象的无奈,人类总是把墓地与阴森压抑的人文意向相联系。现代墓地的环境建设应按照生态、景观、纪念活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绿地的需求,来解除墓地人文意向带来的不适感。在形式上应与原有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秩序性相一致,内部的绿地与外部的景观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园林景观的互借,并保持与自然群落的连续性,保证墓葬绿地系统的开发,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植物、纪念性建筑、雕塑小品等在景观塑造中力求体现一种祥和、宁静、宽松的人文景观气氛,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身心得到放松,让生者不再悲伤、死者得以安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乐。

墓地是一块特殊用地,人人避而远之,城市规划师们费尽心思无法安置的一块“飞地”。建设部于1990 年后制定并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国家标准中,把殡葬用地划分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类别中,包括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存放处和墓地等设施用地。日本则把墓园归为城市公园类别中的特殊公园,属于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应该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环境优美的现代墓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

当然,墓地的园林功能能否真正发挥出来,关键在于经营者能否高屋建瓴,站在历史的高度,加强社会取向性研究,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它作为现代城乡的组成部分来管理、建设,把其作为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来对待,从而使墓地这一最古老的纪念性景观有了生态效果和情感功能与艺术性,才能体现出现代墓地历史与现实价值。

由于中国传统墓葬包容了皇权、等级、亲情、为了后代繁昌、凝聚民族情感诸种复杂因素,呈现出它的多元特征,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为此,中国传统墓葬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及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倒影。面对现代文明的“三重疏离”,墓地似乎更能体现与自然、社会甚至信仰间的桥梁作用。认清墓地的价值与功能,将有助于指导传统墓地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及现代墓地景观建设。


这些墓地卖的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