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1956年实施殡葬改革以来,殡葬改革在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农村殡葬政策的实施远没有达到当初政策制定时的预期效果,农村殡葬改革的形势不容乐观。在推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以下是对在农村推行殡葬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看法及建议,供参考。
一、原因分析
1、传统习俗的影响
农村的殡葬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首要的原因在于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
根据传统习俗,村民若按国家法规实行火葬,就是失礼,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俗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能自已。”“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应这样做”,这就是人们的行为逻辑,人们没有对此起过怀疑。传统的丧礼在漫长的历史中也会发展变化,但这种变化是连续的、自发的,是在人们自然而然的实践中发生的。
2、基层政府的影响
丧葬改革的效果与基层政权的操作有很大关系。有的基层民政部门管理的比较严格,尸体的火化率就相对较高;有的地方管理较松,所以就存在偷埋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基层民政部门基本上就没有真正落实殡葬管理条例,所以传统的丧葬仪式依然在继续。
二、对策建议
1、改变对传统丧礼的误解
为了开创农村殡葬改革的新局面,民政部门需要转变观念,改变对传统丧礼的误解。
不能简单的认定传统的丧礼是“封建迷信”、“愚昧落后”。如果国家认定传统的敬拜祖先、焚烧冥币纸钱是封建迷信,那么农民会问,为什么烧香拜佛、敬拜上帝就是一种宗教,而不是一种迷信!显然把传统丧礼看作是封建迷信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话语霸权”。
2、改进对基层政府的监管
据调查表明,在殡葬改革的过程中,基层政府的行为是影响殡葬改革效果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正是不同的地方政府行为导致了各地殡葬的模式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为了更好的实现殡葬改革的效果,对基层政府行为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
3、建立激励机制
其实,良好的行为并不都是惧怕惩罚的结果。相反,在很大程度上,良好的行为更多的是积极激励的结果。因此,建议基层部门在制定殡葬管理实施细则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错误行为”的惩罚机制,而且还要设立“良好行为”奖励机制。只有做到惩罚与奖励并重,殡葬改革才能达到良好的实施效果。
4、建设非营利性的骨灰存放设施
在殡葬改革的过程中,各地普遍建立了殡仪馆,尸体的火化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建议基层政府在投资建设殡仪馆的同时,也应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投资建立公墓和骨灰堂,只有建立了相关的骨灰安放设施,殡葬改革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