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2025年合法公墓最新价格表

殡葬改革应大力宣传、引导而非“一刀切”

  • 2018-10-04 16:08
  • 167
【摘要】2018年10月4日,目前政府在极力推进殡葬改革。每个地方都在制定绿色殡葬时间表,如2018年9月1日前,全面完成棺木收缴,实现棺木处理“三无”目标:即群众家中无棺木存放,从业人员

2018年10月4日,目前政府在极力推进殡葬改革。每个地方都在制定绿色殡葬时间表,如2018年9月1日前,全面完成棺木收缴,实现棺木处理“三无”目标:即群众家中无棺木存放,从业人员无棺木工匠,流通市场无棺木销售。今年7月,江西省某县将集中开展“零点行动”,全县范围内不分身份、不分地域,亡故人员遗体一律火化。这些内容来自《致全县城乡居民群众的一封公开信》等内容,从这个字眼上很象是一项攻坚战。

殡葬改革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为什么会成一项攻坚战呢?这值得我们深思。难道这一切都是由于大家思想僵化,愚昧,落后?

我们往往把拒绝火葬归于观念落后或是科学知识的匮乏,认为一些老人不过是没有读过书的“老封建”,但其实“如何对待死亡”的命题关系到复杂的情感,甚至是人类本能。将深层问题“表面化”,试图在几个月内速战速决,不是一种务实的改革思路。

如果希望通过一纸禁令就斩断土葬这种形式,不仅不智,也缺乏对历史与文化应有的敬畏。

殡葬改革固然要进行,但运动式的、毫无敬畏的强制殡改,确实难逃粗鄙之嫌,难说不是权力陋习。其对殡葬改革可能造成的污名化风险,不得不正视。

我认为应该大力宣传、因势利导,引导绿色殡葬。毕竞旧的棺木土葬形式已是几千年形成的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对生命尊重的仪式,一种敬畏。对于老年人,如果强行执行新的绿色殡葬很难适民义,相反容易造成抵触反感情绪。

微信图片_20181004083026.jpg

死是人生命的最后归宿。为什么有人从千里迢迢之外要把亲人的骨灰,遗骸带回老家安葬呢?这充分说明死是我们人生命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死的尊重也是对生命尊重。这是一种文化,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尊重。有道是人死为大。

所以殡葬改革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因势利导,多些人文关怀,多些耐心。把好事真正做好,真正深入民心。


这些墓地卖的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