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现代殡葬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再造,它给人们以精神上的表现形式,即是: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殡葬文化的基础上,在殡葬活动中深入认识人的本质,拓展人的社会功能,通过殡葬服务延续和创新人类的生命文化和死亡文化,为现代殡葬注入人文精神,构建先进和谐的现代殡葬文化。本国不合时宜的传统丧葬文化不断变革,逐渐形成了丰富、优秀的现代殡葬文化,这是国外现代殡葬发展的实质性表现。如在十分尊重丧葬礼仪的日本,大操大办的传统丧葬礼俗渐渐有所淡化,将东方旧传统与西方新观念合理融合,形成了“人性化守灵”、“简单化葬礼”、“盂兰盆节”、“入殓师(葬仪师)职业理念”等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拿西方国家来说,在浓厚的宗教习俗影响下,新型的丧葬文化也在重构,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兴起的“绿色葬礼”、临终关怀、悲伤辅导(哀伤辅导)等都表现出这一趋势。
国外墓地
国外现代殡葬发展还体现出开放和包容精神,城市居民与公墓等殡仪设施的心理距离更近,对殡葬文化的理解度和接受度更高了,这一点与国内与生俱来的对殡葬的忌讳、畏惧和歧视大大不同。如在日本,许多坟场、殡仪馆(葬祭社)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有的就在公寓和儿童游乐场之间,但这并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他们也很少在意和反感。在英国也是如此,一些公墓旁便是公园、住宅、宾馆等。在俄罗斯,各种殡葬设施被认为是“带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设施”,《联邦殡葬法》明确规定了其“不可侵犯性”,只有具备充足的缘由和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才能拆除或迁移殡葬设施。在美国,各式各样的墓地、殡仪馆分布在居民区或商业区内,而且往往和其他建筑毗邻。更有甚者,公墓内的教堂既可承办葬礼也可承办婚礼等宗教仪式服务,日本也曾是葬礼和婚宴由同一机构合办,一些国家的年轻人则在墓地举办婚礼。国外现代殡葬发展的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殡葬的开放姿态和全社会的包容胸怀,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我国发展中的城市和发展中的殡葬业,最需要如此的开放和包容精神。
国外现代殡葬发展还使得殡葬空间不仅由过去的“阴森恐怖之感”代之为如今的“庄严敬畏之感”,还承担了人文纪念、生命教育、游览休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功能,这在许多国家都表现得很突出。如英国、日本等国借助殡葬场所积极倡导生命教育,乌克兰出现了“棺材酒吧”,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棺材体验(假死体验)”、“殡葬主题餐厅”等,都延伸了现代殡葬的社会功能。现代殡葬还向旅游休闲和文化教育跨界,如美国的阿灵顿国家公墓等免费对社会开放,并设有展览厅和游览车等,由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大师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先生设计的格兰特陵园堪为一处美丽的自然人文风景区,洛杉矶的林茵公墓成了市民的休闲中心,此外美国还有华盛顿纪念碑、杰弗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二战纪念园、韩战和越战纪念园等参观纪念场所。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殡葬纪念馆,加拿大的葬礼告别了单纯的泪水和悲伤,而被认为是感恩生命、延续生命。国外现代殡葬发展表现出的对殡葬文化的再造以及优秀殡葬文化的传承,给予我们极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