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当代殡葬业面临诸多问题:价值数万元的天价骨灰盒和寿衣,停灵押金、抬棺费、火化费、点香费……名目繁多的收费业务,让传统的殡葬习俗和服务备受诟病,但当事人又难以开口评价。
尤其畸形的服务价格背后,传统殡葬形式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视。目前我国殡葬策略是优先火葬,但遗体火化和祭品焚烧过程会产生烟尘、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常规大气污染物,还有汞(Hg)、二恶英类(PCDD/Fs)等有毒有害物质,不仅会加剧全球变暖等生态恶果,还会对周边居住人群构成潜在威胁 。
暂且抛却宗教等因素,绿色、环保的形式似乎更适合未来的殡葬行业,从法规政策的调整即可窥见一斑。
2018年我国民政部起草的《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指出:
“对采取海葬、树葬、草坪葬等不占土地、不保留骨灰方式进行生态安葬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奖励补贴。根据需要,可以为不保留骨灰的逝者建立统一的纪念设施。”
此外,我国在2020年开设了陵园服务与管理专业,该专业系首次纳入《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个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