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2025年合法公墓最新价格表

葬俗改革步履维艰,关于殡葬改革的几点思考

  • 2018-10-23 15:48
  • 167
【摘要】殡葬改革历经多年步履维艰,并且存在反复现象,随着近年来改革力度的加强,以及各项奖补政策的落地,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这诸多问题,需要去不断完

2018年10月23日,殡葬改革历经多年步履维艰,并且存在反复现象,随着近年来改革力度的加强,以及各项奖补政策的落地,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这诸多问题,需要去不断完善。

01.jpg

一、火葬及相关的殡葬习俗改革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死亡人口也是庞大的。从1956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首倡实行火葬以来,如今已经过去60多年了。据这几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全国死亡人口的火化率仍是很低的,仅占不到一半。另外,还有一大半仍是采用传统的土(棺)葬。土(棺)葬侵占耕地、山坡、林地,有碍自然环境美观;土(棺)葬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浪费,而且在封建迷信及丧葬陋俗方面耗费了巨资;它不仅不科学、不卫生,而旦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土(棺)葬作为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不良习俗,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在全国执行逐步推广火葬,收缩土葬的政策。同时,在部分城市和省、自治区实行火葬,仍然存在着许


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首先是公墓热的兴起。修建骨灰墓,虽然占地比土葬要小,但是相对于城市极其有限的土地资源来说,仍是一笔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必须向占地少、容量大的殡葬方向发展。其次,公墓经营因其贏利目的的驱动,许多豪华公墓的出现,在消费上是一个误导。同时,它不合于国家的薄葬政策的大方向,容易把人们引向误区。再次,在骨灰的处理上骨灰墓、壁葬等,并不是对骨灰的最终处理,还存在着再次处理的问题。而且,骨灰墓因其是水泥、花岗石的结构,比普通的土冢更难毁损,蚀化的时间更长。总之,本着少占地、不占地的原则,探索出种种占地少、容量大、多样化、文明健康的骨灰处理方式:骨灰寄存、骨灰深埋、骨灰撒大海、不留骨灰等方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我们要积极加强引导,争取从占地少到不占地、从要骨灰到不要骨灰的方向发展,从而完成娱葬习俗的最终革命。


然而,殡葬习俗的改革是非常艰难的。这是由丧葬习俗形成的诸多因素所决定了的。它与社会历史、民族特点、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地区风俗等等紧相关连,是一个涉及面广、难度大的长远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解决。


二、殡葬新俗,应者寥寥


火葬作为一种科学、卫生、经济的葬俗方式,在全国推广了几十年仍然效果甚微,是因为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风俗改变的难度有关,但从根本上来说又是跟当地经济发展及科学文化普及程度有关。


火葬是我国最古老、并对当今社会影响最大的葬式。火葬始于我国西部的游牧民族,从南北朝至宋元时期,它一度成为主要的葬俗方式。当代中国重新选择火葬,并把它作为今后殡葬改革的最终目标,这是我国人口多、土地少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摈弃占地多的土葬,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长远之举。


火葬在各地推广过程中的艰难程度和所承受的巨大阻力是非常之大的。不光如此,在各大城市所推广的殡葬新方式如海葬、植树葬、壁葬、骨灰撤海(湖)等得到响应的更是微乎其微。自1991年以来上海市多方探索骨灰的处置方式,先后推出海葬、壁葬、植树葬等新式葬俗。据1996年4月5日的《文汇报》报道:上海共举行了17次骨灰撒海仪式,总共只有2471名亡者的骨灰撤人大海,仅占60余万名死者的0.4%。随后植树葬推出4年来,只有寥寥54名亡者的家属前来问津。1995年上海有近10万人离开人世,能够实行壁葬的死者也仅4691人,不到5%。丧家采取最多的是骨灰墓方式。这就是为什么上海公墓即将爆满的原因,也是上海亡灵大规模迁居苏杭一带,致使这里“青山白化”的原因。


另据1998年3月30日的《文汇报》报道:苏州办了5年植树葬,累计只有133穴;办过2次湖葬,响应的只有40多丧家。据统计,苏州殡仪馆一年火化尸体6900具,只有屈指可数的10户丧家不要骨灰。本是要进行火化,可是有的人偏偏非要躺进棺材不可。广州殡仪馆迎合了这部分丧家和那些受“寿终正寝”传统影响较深的临死者的心理,开展了“连棺火化”业务。据粗略估计,广州殡仪馆至少已烧掉了8000立方米的木材。然而,当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走到街头,开展拒绝“连棺火化”的呼吁和签名活动时,市民中响应走上前去签名的人寥寥无几。


三、关于葬俗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生与死的辩证法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人正在给自己的儿子过周岁生日,许多客人纷纷上前祝贺。有的说这孩子长大后会做官,有的说这孩子将来会发财,总之,一大堆吉利之言。惟独一个人说了一句话,让大家一懵:这孩子将来要死的,结果是这人挨了主人和大家的一顿狠揍。这世界上又有谁能逃脱要死的命运呢?我们该不会如这个主人和众宾客般忌讳死吧!


死生之道,乃万事万物共有之规律。可是有的人却违背这条自然规律而去痴心妄想。历代君主皇帝企图自己福寿永葆,绞尽脑汁求长生不老之道。于是就有了中国古的炼丹之术,日夜煎熬焙烤以求灵丹妙药,为皇帝方寿无疆服务;于是就有西欧中世纪的皇帝为了青春永驻,竟然为饮青壮之血而屠戳生灵。这是他们生前的享乐之道。他们笃信“灵魂不灭”,希望自己死后也能莅临天下,永登九五之尊,常享永福。古埃及国王胡夫为了营造自己的“地下皇宫”运用几十万奴隶为之服役,终于造成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他还想尽各种办法使自己永不腐朽,做这个豪华宫殿的主人。秦始皇从即皇位那天开始,就着手“穿彌山,营造陵墓”。统一中国后,又从全国各地征发70万民工为他造陵墓。


这是统治者集天下之利而求一己之利,为自己死后所作的“永生不灭”的天真的幻想与安排。受封建迷信思想、观念蒙痹的普通百姓,一辈子或辛苦劳怍,食不果腹;或流转迁徙,啼饥号寒,但也会存死后舒适安逸的企盼而默默忍受着现世的苦难与艰辛。所以,他们死后,要穿上几件比生前好得多的衣裳;要带上几件平生最喜爱的东西;要儿孙定期不定期地给焚烧纸钱;人间的生活物件不可能一件件带进阴间,于是又想像出纸扎的一应物品:房子、猪、牛、狗、马等,象征性地安排好了一切。即使到了今天,仍有许多受旧思想观念影响的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死后有个像样的安排,以企在阴间享尽荣华富贵。也有的人生前享受了财富、权力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他们惧怕死f他们担心这一切的丧失,他们变着法儿地想保留所拥有的一切。上等的棺木,价格昂贵的骨灰盒,气派非凡的葬仪,绝好的“风水宝地”,高大隆显的坟冢、墓碑,凡是能够炫耀的手段尽皆用上。总之,不能让地位、名誉、金钱就这么白白流逝。


1998年12月19日,我国文坛泰斗钱钟书先生去世,钱先生留下的遗嘱有如空谷绝响: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圈花篮,不留骨灰。钱先生的后事果是按他多次叮咛的遗言所办,没有鲜花、挽联,也没有播放哀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他不愿打扰太多的人,不愿太多的喧哗和烦扰。一代大师淡泊名利、宁静心志的高风亮节让人髙山仰止。那些连死后都不忘占有和炫耀的人又何能与他同日而语呢?


这方面,还有托尔斯泰、马克思、戴高乐、鲁迅等中外名人的例子可供借鉴。托尔斯泰的坟墓在一个小山岗没有栏杆,没有大理石之类的雕饰,仅仅是几棵大树环绕的小土冢。马克思的墓也仅是伦敦海格特公墓的极为普通的一员而已。


而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的葬礼更是朴素:曾经身为总统的戴高乐躺在一口仅值72美元的橡木棺材内,由他的家乡人和一个屠夫的助手,一个乳酪制造工人和一个农业劳动者,简简单单地埋在他的故乡科隆贝。鲁迅先生的遗嘱则是:“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这些伟人死后,都没有采取任何方式进行张扬、炫耀,然而,他们的英名及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却让世人永远铭记。一个人能否长久受世人纪念,不是靠髙坟大墓等物,而是美德,是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和价值。


生死、死生只是自然的大循环之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人人都会死,再多的随葬,再好的穿着妆饰,再考究的棺材或坟墓,都会随着肉体的腐朽、火化而湮没。人生关键在于要使生存变得有意义,使代代相衍的人类有一个更和睦更美丽的共同家园。


(二)土地与人


土地,是哺育人类及其文明的母亲,自有人类以来,土地就默默地承担起提供人类衣食住行及繁衍生息所需的一切。人死后,土地又提供给人以最后的安息之所。人,无穷无尽地向土地索取着财富,然而,他们带给土地的却是废气、废水及其他有害物质;是森林的大片消失,大量动植物物种的灭绝,自然灾害频仍和越来越拥挤的人口。


人只是参与大地万物大循环圈的髙级智能动物而已。然而,他终究逃不脱有生有灭的规律。人只是地球这座大旅馆的房客而已,仟何人都不可能老赖着不走。因为地球这个大旅馆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其实,死也是我们替后人着想的一种方式。可是,有的人即使是死后,他们也极不情愿自己早早消失,一定要建造一个坚固无比的坟墓,占着一个阔大的坟至,幻想着自己“永垂不朽”。这不光是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及豪富之族的想法,到了现代,仍有许多人也存此愚昧虚幻之想。


就中国的国情来说,人多与地少的矛盾是很尖锐的。我国土地因水土流先、土地沙化及人为侵占等原因的影响,正在呈骤减之势。据统计,我国土地资源每年以250~550万亩的速度递减,2017年我国中国耕地面积为20.23亿亩,中国远景人口承载力在16?18亿,到那时,人均耕地会降至0.8亩以下,估计在21世纪中叶人口即将达到巔峰期,即15?16亿。那么,这其中又有多少土地是被死人占去了的呢?应该警醒:中国的土地资源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在殡葬改革中,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教育和行政引导,加强对殡葬的法律法规的约束,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火葬,收缩土葬。同时,严格限制墓葬占地,加强对土葬区的坟墓用地的管理,不让每一寸土地白白流失。尤其是近些年来城市中兴起的豪华公墓热,给殡葬改革带来了无形的巨大阻力,应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和规范。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玲惜非常有限的土地资源更是迫在眉睫。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从人与土地矛盾着眼,彻悟了生与死的宏旨大义,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关于躯体方面的可纪念之物,最后还把自己的骨灰也撒向了祖国的江河湖海和大地山川。他们虽然没有留下坟基、碑文,确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和为革命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永远彪炳史册。如今已有许多人,认识到了“人土为安、寿终正寝”的旧观念带来的消极后果,也在力争让自己百年之后不给亲人和他人带来太多的烦扰,不给土地徒添负累,自愿死后进行骨灰寄存、骨灰深埋、壁葬、塔葬等形式,有的甚至不要骨灰,采取了海葬、湖葬、骨灰播撒大地等形式。目前,这样做的人虽然还相对较少,但正代表了中国殡葬改革的大趋势、大方向。


(三)孝亲、爱亲、思亲


“养生送死、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后辈对待长者与祖先的基本伦理标准。应该发扬这一溶合孝道文化的“生则敬养”的传统美德,剔除“死则敬孝”中的“厚葬久丧”及对后辈种种不合理的限制与约束的陋俗(如守服居丧三年等应该正确处理好养生与送死的关系,坚持“厚养薄葬”的立场。


亲情,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情感、伦理支撑。在殡葬改革中,绝不否认亲情,但关键是如何处理对待亲情的方式。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应该重视生、重视对长辈在世时的爱护与孝敬。亲人去世后,活着的人总会为亲情而悲哀,为亲情所牵扯,什么才是最好的纪念?


完全不必面对一大堆阴森森的坟冢或者借用一座巨碑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不容许这些。髙科技发达的今天,照片可以留下亲人的身影,磁带可以录下亲人的声音,亲人的音容笑貌乃至日常生活更是可以用录像带的方式长久保存。即使要保留骨灰以供瞻仰,那么也可采用壁葬、塔葬等形式。这样既可做到大规模、大容量地利用土地资源来存放死者遗骨,充分节约土地资源;也可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如在这些地方设计幽雅别致的人文景观。总之,采取既能满足人们纪念亲人的情感需要,又能充分节约土地资源的纪念方式。例如,日本一家公司将亲人的骨灰融人玻璃项链之中,这种独特新颖的纪念方式,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定制,像这种符合现代生活的纪念方式是可资借鉴的。


死亡,是个体生命的终结,但是,任何个体的死亡都不是绝对的消失与寂灭,因为,个体的生命从属于他的家庭(家族)或团体,继面从属于他的民族、社会乃至于整个人类。首先,个人虽然死了,但他的生命在子孙后辈中延续。人类的爱亲情结其实就是追求和珍爱自己生命的不朽的表现。其次,先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后人得以继续生存的条件。再次,个体的衰老与死亡,也是社会群体新代谢的必然要求,否则只能导致人类和社会整体的停滞、衰亡。同时,他已将生存资源和空间资源留给了更富生命力、更具创造性的后来者。


因此,由人类的爰亲情结联想到了整个人类和爰。生命的崇高和值得礼赞之处正是在于人不仅关注于个体本身及其周围很窄的亲情、友情所结成的小的群体,他还会将他对生存关照的视角扩大为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如果一个人能从个人亲情的局限里跳出来,将对亲情的关爱伸延泛化为对他人和整个人类的爱,那么这种爱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有一个小故事,那是国外的一位母亲,白血病夺去了她爱子的生命,她悲痛万分,但她并没有倒下,她埋好儿子的遗体后,就平静地把汽车开到公路旁边,竖起这样一块T牌——“癌症患者:我志愿为您提供服务t我的汽车将免费杷您送到医院,如果您固定在这条公路上来往,那么,您可以得到我永久的帮助。”


还有另外一个关于父女之情的故事: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帕蒂的父亲吉姆?库伯是个心脏病患者,饱受病痛的煎熬,除非给他换个心脏,否则,他只能在等待屮死亡。帕蒂很爱父亲,每每看到父亲痛苦不堪之状,她总是想,如果父亲能够得到帮助该有多好,天下如父亲般的病人能够接受心脏捐献该有多好。帕蒂在器官捐献组织的宣传大会上,郑重地签下了死后愿意捐献心脏的协议书。帕蒂后来在一次车祸中丧生。按照她的遗愿,她的父亲接受了她的心脏。“把我的心脏留给爸爸,这是我献给他最后的礼物”,女儿的心脏救活了濒临死亡的父亲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儿的生命在父亲身上得以延续。正如她父亲所说的那样,“我的女儿没有死,我听到她的声音了。是的,女儿的生命在父亲血液的搏动中永生着。如果这也是一种纪念,那么,这是一种更具崇高的意义。


现在,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开展的器官捐献活动,就是这种把个人的亲情之爱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的爱的情怀的体现。让自己躯体的一部分器官在别人身体里得以继续生存,挽救那些因疾病或意外事故而徘徊在死亡线上的人的生命,这是人类值得发扬的情怀。


一代伟人邓小平逝世后,留下遗嘱: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科学研究;把骨灰撒人大海。他生前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祖闰,献给了人民,死后,又把身体也毫无保留地捐献给杜会。他的崇髙人格与品质永世常存。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感悟了人类死生之辨的感想。辩证唯物主义者当然不必抱人生悲观主义态度,但一个人是否值得纪念还得留给他人与社会去评说。如果要一点点留念的东西,那么请小一点,再小一点!多给子孙后代留点空间吧!


这些墓地卖的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