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墙》2016年在古中山陵园的落成,就是要让千千万万的百姓认识到,姓氏文化已经成为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京畿要地、古中山福壤和慷慨燕赵的根亲文化优势,增强百家姓氏和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华姓氏墙”,是为弘扬百家姓氏文化,传承华夏历史文明而建造的。为了让大家对自己的姓氏有更近一步的了解,增强各姓氏之间的联系,加强各姓氏的归属感,古中山陵园建设了全国第八座“中华姓氏墙”,按照《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收集了中华500大姓,按照拼音顺序镌刻在纪念墙上。无论你是何方姓氏,通过“姓氏树状图”都可以找到姓氏世系渊源,找到祖姓。
姓氏起源
1.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
2.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
3.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4.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